高鐵已成為現今大眾在往返各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,隨著高鐵上多了無線網路可以使用,或許就更少人會去翻閱高鐵刊物了,然而對我來說,每次搭乘高鐵我一定會閱讀高鐵刊物,無論是介紹小吃的「美食地圖」(之前都是舒國治的文章,現在換成郭銘哲)、帶大家了解早期台灣的故事「發掘昔日台灣」、「搭高鐵遊台灣」則是讓所有人知道其實台灣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美景,雖然整本頁數不多但是內容充實,也可以在40到60分鐘的行車時間內閱讀完畢。
在2017年的9月號中,有一篇文章吸引我的注意,那就是「探索高鐵」的〈解密高鐵列車停靠模式〉裡頭提到高鐵的票券上載明的各種資訊,日期、時間、車廂當然不需解釋,座位與車次就稍有學問了。
目前高鐵一排的座位有五個,是3+2的方式,分別記為A、B、C、D、E,A與E為靠窗的座位,C、D則是靠走道的座位,B就是被夾在中間的那個。這個還算簡單沒什麼,然而車次的號碼就有特殊的規則了。
在解釋號碼之前,要先介紹高鐵列車目前停靠的方式,直達車、跳站停,站站停。
直達車顧名思義,為只停靠南港、台北、板橋、台中、(台南)、左營的列車,為什麼台南用括號呢?因為有些直達車是有停台南,有些沒有。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左營
|
||||||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台南
|
左營
|
跳站停的車次有兩種: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台中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||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最後則是站站停,有三種: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苗栗
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苗栗
|
台中
|
||||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再來就是解釋車次的數字密碼了,號碼都是四位數,以下分別介紹:
千位數:用以判定為定期車、指定日、當日增開。「0」就是定期車,為每天都有的車次,但是0不會顯示在車票上,所以只要是三碼的車次都是定期車;「1」則是指定日,例如只有週六開、週五~週日開、週五與週日,這種逢週末才開的車次;「8」則是當天臨時增開的列車,如颱風天等特殊狀況,較為少見。
百位數;依照停靠模式來區分,停靠模式參考上面提到的三種,直達車第一種是「1」、直達車第二種是「2」;跳站停第一種是「6」、跳站停第二種則是「3」,但是這種車次並沒有定期車,也就是只有週末才會開;站站停第一種是「8」、站站停第二、三種都是「5」。
十位數:目前看來應該沒有任何規則,單純編碼用而已。
個位數:判定為北上或南下。北上為「偶數」、南下為「奇數」。
然而,凡有規則必有例外,這個例外大多出現在百位數,以下列舉幾種:
北上200車次:百位數為2,有停嘉義、桃園,沒有停板橋。
南下295車次:百位數為2,有停嘉義、桃園,沒有停板橋。
南下333車次:百位數為3,但是不停板橋,改停桃園。
南下333車次:百位數為3,但是不停板橋,改停桃園。
北上1202車次:百位數為2,卻是直達車(有停台南、嘉義,沒有停板橋)。
扣除部分例外,大多數車次的編碼規則都可以參照上面的模式,雖然沒有辦法但完全百分之百正確,但是大多數的資訊都可以從數字中看出來。
對於常坐車的人來說,雖然車次號碼背不住,發車時間卻是可以記起來的,例如:北上直達車為整點的55分自左營發車、南下直達車為整點的20分自南港發車。熟記常進出的車站的發車時間(分),對於安排時程可能比較有幫助,因為不同時,同一個分的車次停靠規則幾乎一樣,例如11點35分南港發車的停靠模式與12點35分南港發車的是一樣的。
以下稍微整理一下,百位數的規則(有例外):
百位數
|
||||||||||||
1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左營
|
|||||||
2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台南
|
左營
|
||||||
3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|||
5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苗栗
|
台中
|
||||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|||||||
6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台中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|||
8
|
南港
|
台北
|
板橋
|
桃園
|
新竹
|
苗栗
|
台中
|
彰化
|
雲林
|
嘉義
|
台南
|
左營
|
以上內容部分參考2017年9月號高鐵刊物P.40,部分為歸納高鐵時刻表(2017/8/1起適用)出來的結果,詳細的乘車時間與車次請以高鐵公告為準,編碼規則僅供參考用,切勿作為買票時的絕對依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